由什么决定价格联想到共享单车

今天走在西溪湿地,看到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在杭州这种公共自行车已经极度发达的城市,依旧很大程度的拓展了最后一公里的范围,进一步缓解了这个难题。看到自行车停在那些公共自行车所无法覆盖的地点(景区、小区内部),就知道,作为公共自行车的“小红车”虽然方便,但依旧也有很多难以覆盖的区域。更重要的是,共享单车把最后一公里拓展为最后三公里,不仅扩大了人们无车出行的范围,也增加了人员的流动效率,让更多的人因为共享单车而愿意出门。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共享单车是有很大的价值的。曾经在观察滴滴打车的时候的观点是:

滴滴打车通过算法可以更好的调度乘客和汽车,提高城市的通行率,这有很大的价值。因此,他们一定能产生很大的价格。

今天看来,这个观点有很大的问题。主要的症结在于:

价值不决定价格,供需关系决定价格

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的话,疑问出现,如果对于自行车需求真的这么旺盛,为什么各大城市的公共自行车都难以自负盈亏?作为标杆的杭州据我所知,公共自行车的营收也只是比成本更多一点而已。对于这样一个数十年很难自负盈亏的行业,为什么最近风投纷纷进入?他们凭什么有这个信心?

当然,一个常见的理论是通过:刚需高频来分析。但我觉得还不够。

我的猜想逻辑是这样的:

  1. 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的潜在需求是巨大的。
  2. 当下市政系统只解决了一小部分这个问题,导致了需求被压抑,很多人也因为宅而忽略了自身的需求,表象是价格无法提升。
  3. 一旦这个需求被创造和激发,人员流动速度加快,需求会进一步扩大,这个需求还可以被扩大至最后3公里。
  4. 当需求扩大到足够大之后,价格就由供给方的供给量决定。
  5. 成为行业垄断的供给方会有定价权。

所以从这个逻辑上来说,共享单车目前的商业模式必定是通过补贴拉用户,培养需求。当需求被建立并扩大之后,才能有足够的价格。

打车行业稍微不一样的一点是,打车已经是一个4000亿级别的市场,即便做存量市场虎口夺食,也有很大的价格潜力,更何况没有一个城市的出租车听说是够用的。这里有一个明显的供需不平衡在里面。

以上是想到的关于滴滴打车和共享单车的异同,以及共享单车的价值和价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