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反思1 - “小而美”和“规模化” - Small & Beautiful Vs Scalability

陆续我会在这里总结和反思我们过去所犯过的错误,不为别的,纯属自己整理。

我们犯过的第一个错误是没有想清楚“小而美”以及“规模化”之间的区别。举例子来说,BaseCamp永远成为不了Slack,也不可能做到相互转换。这里首先需要想明白这个领域的特点,然后是自己想要什么。

细分领域思考

对于某些特定的细分领域,比如卖给高端人物的钓鱼工具,市场天花板可以轻易被计算出来。即便走烧钱的规模化路线,别人给你估值一个亿;但如果你的市场规模最多也就是一个亿,这会意味着在考虑到通货膨胀等问题的情况下,投资人永远无法收回回报。对于这种领域,Make Money From Day One的意义要远远大于Scalability。

所以,对于细分领域,你可以选择BaseCamp这种不融资的方法,从第一天开始赚钱。因为细分领域天花板很低,所以你不论怎么扩大规模,赚取的利润也是有限的;或者,你可以选择少量的融资,加速你的成长,但千万不要盲目的扩张规模。

那什么领域是可以走规模化的呢?

  1. 已经算清楚了CAC(用户获得成本)和CLV(用户终身价值)。比如对于京东、Amazon来说多一个用户,就多一份营收。比如京东的CAC是30元,而CLV平均是700元,用户越多,显然营收越高,而且他是全品类产品,覆盖人群广。所以即便Amazon净利润一直为负,他们也一直在扩张中。

  2. 可以带来成本下降的规模化。考虑到管理方法和机械化的提高,物流成本和仓储成本的增长速度会低于营收的增长速度,对于Amazon来说,从100个用户扩张到10亿个用户,仓储物流成本或许只需要增加100倍,这么算起来是极其划算的。

再举例,比如Slack,平均一个用户25美金,美国5000万企业,平均一个企业10个人计算,这就是一个百亿美金级别的市场;而且,SAAS的模式使得他们的成本可控,产品有很好的规模化能力。

同样分析,对于教育领域为什么很难出现全品类的公司?因为从K12到音乐教育,每增加一个品类,教学法、编辑成本、运营成本很难规模化而降低,所以教育领域的公司绝大多数都以细分为主。

所以,衣食住行领域、母婴类领域、女性消费领域、金融领域,由于市场规模更大、成本容易控制、用户画像相对简单,是更容易诞生独角兽的领域,也是更适合做规模化的领域。

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这个是我们血泪的教训。关于自己想要什么的思考,可以先不管你的梦想,或者是不是要像Elon Musk一样改变世界。

如果你的目标就是独角兽、是上市、是规模化增长,那就最好不要选择一个太过于细分的领域、一个天花板过低的领域。你的增长方式就应该是找到Tipping Point之后快速规模化,通过增加投资和投入,快速占领市场。

同样,如果你想做一件你爱好的事情,不想考虑他天花板的事情,那就不要被当下的独角兽的融资速度所左右和蒙蔽。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但不妨碍他们都可以成为伟大的公司。Slack伟大,BaseCamp同样伟大;SoundCloud很牛逼,Waves或者Steinberg同样很牛逼。

印象前段时间看到一句话:什么是好公司?不是你上市了或者套现了,而是你在20年之后,依旧在你自己创业的公司中开心的工作中。

Scalability意味着你的规模会很大,也意味着你会被投资驱使着往前冲没有休息的余地。Small & Beautiful意味着你可以很悠然自得的建立起自己的壁垒和优势,但是影响力和规模会远远不如前者。

所以即便抛开你的梦想,在做决定之前,首先也需要想明白,你想把创业做成什么样的形式。


关于自己内心究竟想做什么,或者那些伟大的命题不在这里讨论。不论你想做的是登陆火星,还是开一个便利店,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