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case I don't see you,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and good night - to 2020

2020 过的跌宕起伏,甚至超过 2019 年。见过了人的来来往往,也见过了业务的浮浮沉沉。

先释放善意,再释放恶意

20 年很重要的一个反思也是在人和人性上。如果说 19 年更多关于人的反思是在如何降兵上,20 年的反思则是在如何降将上。

19 年经历了员工的来去,体验到了人性的复杂。20 年经历了管理层的变化,看到了人性的简单。共创会是非常好的一个场,让大家打开彼此的内心。但为什么这么多人形容阿里的共创会和 OKR 一样,「一看就懂,一用就死」呢?我也带着这个疑问咨询了其他几个不懂的老阿里,他们说,

先释放足够善意,再释放恶意

人性其实是简单的,就和在亲密关系中相处是一样的,彼此间足够的善意释放才给互相的争吵有了容错的空间。信任不足的情况下的争吵刚开始可能引发仇恨,后续就会演变为冷漠。

相信自己的直觉

领导者对于自己的业务是有直觉的。有人说,

领导力发展于领导者的「自我意识」

有的时候未必在方法轮和推演上能说服人,但是往往直接是准的。几次没有那么笃定自己的直觉,最后被验证下来还是自己的直觉是靠谱的。其实我之前有过一个理论来解释这个:

演绎法 会从一个公理出发进行推演,就和欧几里得几何一样。但一旦公理发生变化,整个推演的结果都会颠覆。其优势是在于面对没有见过和经历过的事物,依旧可以有立得住脚的结论。本质在于「由已知推导未知」。

归纳法 是从现象中进行归纳,培根就是现代科学归纳法的鼻祖。缺点是没有经历过的事物,就无法从归纳法得出;优势在于,对于经历过的事物,可以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往往离公理更接近。

现在科学方法论本质就是先归纳,再演绎。我们基于某些现象观察归纳出定理,演绎出新的结果,如果新的结果可以被观测证明,则证明该条科学定理为真。

说了这么多,方法论对于我们人的好处在于什么?在于加快人的认知收敛速度。纯粹给予归纳法学习,我们的神经网络的初始值是 random 的,收敛速度一定会慢;而给予方法论来做认知推演,本质是赋予了神经网络一个初始值(前人的方法论得出的结果),其优点在于收敛速度会加快,缺点在于有可能初始值不对的话,会求解到局部最优上。

领导者的直觉有时候就是经验带来的归纳法,看起来基石假设不够明显,但是很可能离最优解最近。

关于团队的折腾

团队肯定是要折腾的,折腾的过程中才能激发创新。但如果连续几次折腾不到点上,就会带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状态。

共产党在把握何时应该折腾求变,何时应该求稳上面是所有公司治理着应该学习的对象。除了在建国初期治理国家的稚嫩没有把控好节奏,从改革开放之后整个中国的国家治理节奏是把控的非常好的。

近期非常合适的例子就是关于新能源汽车。早期的时候国家采用补贴等政策,为的是保护国内产业鼓励创新;18 年后引入 Tesla 进入中国,则是通过「鲶鱼效应」来倒逼产能升级。

其他没有把控好节奏的国家,几乎都丧失了本国的产业竞争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公司在什么时候给大家临门一脚,什么时候要稳,这个的拿捏其实就是高手与普通人的差距吧。

善忘者的人类,也包括我

20 年的博客中写道了对于个人和家人的规划:

  • 个人健康规划
  • 家庭教育规划
  • 家庭资产与投资规划
  • 家庭健康规划
  • 家庭幸福规划(包括更好的沟通和同步机制)

很惭愧的只有一项相对完成的比较好一些,就是资产与投资规划。

19 年底放弃的那套房子,更是让我在 20 年底的时候痛定思痛的反思对于杠杆的理解不够深刻。

但除此之外,其他的部分并没有很高的改善,很核心的问题还在于自己的心态和意愿问题。《大学》说,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自己觉得目前在「止」和「定」上还远远不够,所以个人与家庭上就很难有「虑」和「得」。

有人说我,20 年活得"拧巴",我想我也是认同的。

20 年看的书不算多,但也不算少。20 年反思的多,但修行感觉并没有加深。核心原因或许就在此。

21 年真的要做一些变化

给自己先放一个假可能是必然的,然后在假期中脱离生活与事业的琐事,好好的做一下规划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