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复盘 - 向死而生

整个 2021 都是跌宕起伏的,曾经在去年的 站在 2021 看 2021 的文章中,提到中国、世界、经济、教育、科创教育的趋势,很多正在发生,比如老牌互联网公司的打压,以及政府监管的推进;但是也有很多的推进速度超过了我的预期,比如 2021 年中重拳落地的「反垄断」以及「双减」的政策。

2021 年,整个全球的经济形势进一步复苏,也带动了中国的出口额创新高。那 2022 年,整个的大的形势可能会是什么样呢?

经济与政治

关于监管和反垄断以及去杠杆的逐步落地,今年预计整个的经济大环境会逐步回暖以及进入宽松阶段。比如蚂蚁的国资背景等等的进入。国人一直强调和讲究「中庸」的道理,不能过左也不能过右。如果明年我们判断整个利空因素已经提前释放,国家拥有了更多的宽松的缓冲地带,那么,

从稳定增长的角度上来说,22 年上半年至少是一个偏宽松的经济走势。这个会逐步落入到房地产、互联网、教育等等的领域中。

中国千年以来的政治体系经历的都是分权与收权的交替变革。90 年代推行分税制,本质是中央重新放权,激活地方能动性;而如今的税务逐步收权,也是经历一轮新的收权的周期。本质没有对错,只有合适时候合适的组织形态和生产关系。这个也是从「矛盾论」得到的新的思考。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生产要素,要知道 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对外公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这里,

「数据」第一次作为生产要素写进了文件。「数据话语权」与「数据主权」都会进一步得到重视。

这里,用户信息的监管可能会逐步变严格,我们也要做好把用户数据随时上交国家的准备。

从中期来看,未来 5 年一定都还是一个收权为主的过程。

此外,随着各国的经济复苏,出口的马车会相应减速,意味着内需的马车需要进一步增速,也就印证了国内整体的宽松走势,为拉动内需做准备。

有人提过,中国之前的内需马车是房地产,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和房地产一样消费量大、刚需、对全产业升级有带动作用的行业。但有可能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潜在的国家瞄准的机会,符合几个基本特征:

  1. 战略和产业升级的布局
  2. 资金量足够大,可以成为好的蓄水池
  3. 出行的刚需
  4. 有消费品特征,可以频繁更新换代

美国新的全民共识如去年所说,还没有很好的建立,这个就给了整个中国进一步腾笼换鸟的空间。

而美国已经进入了很像封建每一个王朝末期,资本和资源垄断在少数人手里的情况。过去 10 年,华尔街和硅谷的精英也在疯狂的收购土地这类的不动产,这个又会带来改革和基建进一步的阻力,这个阻力历史中只有 2 个解:外部战争 vs 内部战争。这个我们静观其变。

共同富裕的落实

共同富裕是党的目标,同时也有一个重要紧急的问题,就是生孩子。中国的人口出生量和上世纪 80 年代相比近乎腰斩。

所有和共同富裕以及生孩子矛盾的产业都会被打压
所有制造进一步内卷的行业都会被打压

如何进一步解决这类问题?一个是开源,一个是节流。

节流意味着国内供需关系的改造。比如教育的公立化。
开源意味着把更多的生产力不来卷国内,而是卷国外。比如面向东南亚的广袤的人口和市场,将成为中国资本和产品的腹地。大量的机会点和产业协同效应将会在这里面产出

硬科技

中美两国的博弈进入深水区。修昔底德陷阱并不一定会发生,但权力交叠过程中,一方面在西太平洋会持续发生,如东南亚;另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硬科技领域。

对于核心硬科技领域,我的视角不是每件事情都要突破,而是寻找弯道超车的机会。作为新兴经济体,我们在港口、移动支付等领域相继实现了弯道超车,下一个可以实现真正弯道的很可能依旧是 新能源领域

教育与科技教育

其实前几个板块,或多或少都说到了「大国博弈」。
我们会发现,整个近 20 年,我们核心的战略思想都是:

先为不可胜,再为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孙子几千年前就教育我们说,首先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待对手有可胜之机;保证自己立于不败,则需向死而生,做好最坏打算,就像我们在中美贸易战最激烈的时候,关心的不是如何打败对手,而是如何做好自己的事情,等待对方露出破绽。

其实,2021 年的教育,远比我之前预测的着陆速度要迅猛快速的多。但是我们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巨头的倒下,一鲸落,万物生,机会就会源源不断的冒出来。

能够熬到今天,甚至等待到 23、24 年的 U 形反弹期的企业,未来都会成为真英雄。

等待,其实最重要的战略

那怎么看待未来 1-2 年的教育机会点呢?

我有几个基础的判断:

  1. 从教育是立国之本的角度,民办教育一定不能喧宾夺主。提高公立师资待遇,但是不用过高的 KPI 和增长激励,鼓励老师在自己的 P 线钻研 30 年,一定带来的都是在这个领域资深的专家学者。民间体系虽然转向迅速且灵活度创新性高,但一旦被资本和增长驱动,不会坚持在一个领域深耕 30 年、100 年。这是龟兔赛跑的道理。教育需要心无杂念。
  2. 未来 8 年内,也就是 2030 年内,科创类教育的机会点依旧很多。原因是公立师资和理解依旧很弱,国家需要民间创新力量的补充。这是一个 10 倍增量的市场,做大蛋糕的价值远远大于分蛋糕。但是从民间力量的角度,要随时思考如何把这些上交国家。
  3. 中国的教育类财政支出占整个总财政支出 1/5,远超军事等其他领域。这是国家最看重和未来休戚相关的领域。教育系统经历了多媒体化、信息化的改造,下一个大的趋势是所谓的智慧校园。智慧校园的市场规模的是 3000 亿的量级,未来 10 年依旧会有很大的增长。但是在这里面核心要解决的问题是规模化的问题和蚂蚁市场的问题。
  4. 国家对于反垄断和教育掌控力的增加,会决定了对于未来对于巨头的限制,教育的分散化和分权是近期的趋势。去年我提到的关于监管希望集中的问题,大概率我们判断可以依据与数据系统和信息化系统的集中供应商,但是内容培训的本部分国家会期待分散化。

自己和家族

更宏观的角度 review 自己和家族的变迁,好的状态也许就是一代保守一代突破。保守的一代虽然增速慢,但拉长时间来看,有 30 - 40 年的公立专家体系的复利,保障基础的衣食无忧;突破的一代可以没有老与小的压力,选择激进的策略,也可以带来家族的跃迁。这个就像所有的增长都是波折的很像。如果没有辩证的选择过程,那么可能就是逐渐的平庸,或者加速的撞墙风险。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反思。

最后

说了很多次,还是再引用一次《孙子兵法》: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