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知识和二手知识

其实,这个也相对来说区分起来有些困难。我是这么理解的:

如果你阅读了**《全球通史》或者《人类的故事》或者《极简欧洲史》,你获取的历史知识是一手的;但如果你和一个朋友谈天说地,TA提到了一些《全球通史》**中的观点和故事,这就是二手知识。

并不是说所有的一手知识都是好的而二手知识都是坏的;我们阅读微信中朋友圈的转发,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二手知识。虽然它的精华度也许有限,但你的朋友其实就是最好的Filter(关于Filtering,《必然》这本书中有不少的叙述)。

至于人为什么偏好二手知识,我觉得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可以用一个概念来解释,就是Cognitive Bias(认知偏误)。它形成的原因是由于人们以根据主观感受而非客观资讯建立起主观以为的社会现实所致。认知偏误可导致“不理性”的判断,但它往往能节省时间,使行动更有效率。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蛇 = 危险”**,但从逻辑的角度上来说,99%的蛇都是无毒蛇,它的危险也并不比蚊子更高。二手知识由于基本都从你信任的好友等渠道获得,你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更高概率的获得自己关心的知识。

二手知识也有缺点,其中一个是它往往会残缺不全缺乏系统性(好朋友用自己的观点重新梳理欧洲历史其实是一种新的一手知识)。举例,我们从36氪获得的关于湾区的知识很明显就有2个缺点:

  1. 时效性。在国内获得报道的消息往往会滞后(需要重新编写并且翻译),在需要速度和效率的创业行业,时效性means too much
  2. 系统性。你可能对玛雅文明以及阿兹特克文明的关系至今很难梳理清楚,因为你的知识体系基本来源于零散的关于玛雅文明的文章和新闻。

那如何降低自己的Cognitive bias,并且结合一手和二手知识的优点呢?

  1. 二手知识作为Filter,但是过滤之后你所感兴趣的知识还是需要进行主题阅读(一手知识)。比如想对中美洲文明进行了解和梳理,阅读Wiki并且整理,你才能真正弄明白玛雅原来不等于阿兹特克,虽然他们都有金字塔;或者如果你对朋友圈中的创业感兴趣,系统性的进行CS183的学习,才能真正的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

  2. 对于时效性很重要的知识,或者那些细分领域的知识,坚持读原版。比如《The Paypal Wars》这本书的中文版是2015年出版,但是英文原版其实是2005年出版的。善于阅读原版会让你比周围的人早起步10年。如果你关注的是互联网创业的知识,阅读湾区VC和创业者们的Blog,会给你带来更及时的隐性知识;正如如果你关注的是某个特殊的科学领域,行业内的期刊永远会比外界的中文报道时效性更高,准确性更好。

比如,董老师在硅谷就帮你整理了2015年的科技博客文章,这其实是二手知识,也是很好的Filter(不过时效性晚了一年)。不过如果你处于行业之中,并且想Catch up with the latest informations in the valley,最好的方法应该还是直接订阅这些英文博客。

说到这里,如果你的知识都来源于二手知识,而你周围二手知识的产生者假设都是B+的人,你最好也只能做一个B+的人,除非你是马云似的商业奇才有着超乎常人的悟性。但Generaly speaking,如果你想创造会飞的汽车而不是140个字的输入框,师于A+的人,你才有可能成为A+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