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笔记

虽然进行过不少时间的教学,但因为之前一直教授的是大学生,在学生心理层面的思考并不多。总觉得这些“成年人”如果不能认识好自己的学习,多教也无益。

不过现在回过头来,因为每个人的知识level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如何掌握好学生的心理是提升教学效果最关键的因素。

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学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好,而且牛逼的教授往往教学效果并不好。那是因为科研是学校的KPI,教学并不是。

这本书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在每章的结尾都有“对课堂的启示”部分,对于反思教学过程非常有意义。


  1. 大脑不倾向于思考。这个和大脑的模型有关,我们的工作区域很小,绝大部分都在长期记忆中。这个和《思考快与慢》中提到的快思考与慢思考观点很像。而在具体的课堂中,我们需要意识到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并且改变教学速度等方式来改善教学质量。

  2. 事实性知识要优先于技能。这个是反欧美传统观念的。作者认为人的认知推理,如果缺乏足够事实性知识,会出现空缺。比如成年人在沟通时从A直接到E,而缺乏事实性知识的小孩无法理解中间被跳过的BCD这些过程。同样我们在经过了大量的训练之后,对很多事实性知识会打chunk(组块),这可以极大的加速我们的认知记忆速度。知识的合并,可以增加工作记忆的空间。同时,背景知识也可以加速我们的推理认知。对课堂的启示则是知识体系在先,批判性思考在后。

  3. 记忆是思考的残留。长期记忆必须要通过工作记忆区,但进入工作记忆区的未必会进入长期记忆。只有重复是不够的,只有想记住的愿望也是不够的,但是你想什么就会记住什么。故事对记忆的帮助会非常大。对课堂的启示则是慎用强夺注意力、探索性学习;但是作业和记忆窍门则是必不可少的。

  4. 我们用已知的事物理解新的事物,而且大多数知识是具象的。理解就是记忆。所以Analogy类比对于学习和记忆非常有效。理解什么是表层知识和深层知识。深层知识会有更多的网状连接,而表层知识很难被迁移。深层知识最好的训练方法就是多练习。

  5. 没有充分的练习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工作记忆有限是我们人类认知的基本瓶颈。摆脱这个瓶颈的一个方法是增加客观知识打chunk;另一个是提高效率(比如把系鞋带和开车变为快思考)。而让记忆变长久最好的方法就是重复。练习也能促进知识的迁移本身。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设计练习以及分散练习时间。

  6. 学习早期的认知力和晚期截然不同。这个也是反欧美传统观念的。早期过多的推理训练是低效的,因为足够的事实性知识、足够的训练,才能有足够的抽象思考(专家的思考方法)

  7. 儿童在思考和学习方面的相似点比不同点更多。因此可以更少的思考因材施教的问题。所谓视觉、听觉、运动型学习者的因材施教,并不会改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因为学习并不仅仅是所谓的“听觉信息”。

  8. 智能上的差异可以通过持久努力来改变。这个和东方的理论更像,之前西方是IQ论的。目前的智能模型更像是General Intelligence和多种智能(语言只能、数学智能等)这两种观点的统一。虽然遗传很重要,但环境同样很重要。赞扬努力而非能力。

  9. 教学也同样需要练习得以提高。把教学看做知识的获得,练习同样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