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的思考

曾经一度认为,后代的教育需要给予最好的硬件设施,塑造最好的环境。提供比如滑翔伞、冰球等等这些稀缺资源,或者给予音乐、程序、科学上的最好教育,这样才能够培养足够广阔的视野,培养好奇心。

因为我认为,决定一个人高度的,如果只能找一点作为核心标准,那就是:

好奇心

直到现在我依旧如此认为。

不过老爸在前半部分的观点给予了否定,他否定的并不是好奇心,而是提供最好的教育条件并不意味儿童最好的成长。老爸的理由是:TA有可能掌握了很多的技能,却依旧不能洞察这背后意味着什么;人不仅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更需要了解自己不能做什么

这个观点一下把我从所谓的非得上私立学校、提供精英教育的思路中打醒。后来,我想把这句话背后意味着的逻辑整理出来:

  1. 按照Richard Atkinson和Richard Shiffrin提出的大脑记忆“多重存储模型”,由于“工作记忆区”容量有限,在理解新概念的时候,需要将“外界输入”和“长时记忆”结合起来输入到“工作记忆区”,才能进行理解的过程。没有足够的长时记忆,新的概念也无法真正理解。因此,事实性知识的确优先与抽象性知识。这意味着没有足够的事实性知识(长时记忆),无法理解抽象性知识

  2. 但是,即便拥有了足够的事实性知识,也不一定能够理解抽象性知识(由工作区决定的)。所以可能你能掌握很多的,却并不能洞察背后的。知识的迁移需要有足够好的**类比(Analogy)**能力,这不仅需要多练习,同时也需要足够的引导。现在的教育体系,即便是私立教育体系,也沉浸在硬件设施的提供上,而缺乏足够好的思维方式的引导上。

  3. 人贵自知。这句话的真理在于,我们倾向于自己变得无所不能,而厉害的人懂得让自己变得一无所知。这也许和国画留白的道理异曲同工。对于现在知识、信息、能源、粮食对于我们个人都变成无限资源的情况下,我们唯一的稀缺资源是时间。认识到自己的缺陷而去克服并不难,认识到自己的缺陷而去放弃很难,认识到自己的缺陷而去和他人合作或者Delegate给他人最难。最失败的创业者往往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创业者。


小时候记忆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在我每个月零花钱只有5元的时候(工资只有数百元),老爸愿意花40元打车去外婆家,让我深刻的理解到什么是稀缺和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