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好奇心
之前在儿童教育的思考这篇文章中提到过我心目中教育下的最高标准:
好奇心
但之前一直没有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过,今天突然有感而发,就随便展开说说。
的确对于下一代的教育,有太多的因子可以作为评判标准,但何以把好奇心作为至关重要的一条呢?
好奇心决定了人的想象力
这个是显而易见的。茨维格曾经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描述了不多的几个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关键时刻。在这些时刻中,往往就是历史洪流中的几个关键的人物的关键的决定,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固然,我们会说,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有其必然性;但是历史也有其偶然性在,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的往往会有诸多的偶然因素相互叠加,从而重造了今天。
同样,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科学和思想的进步,都是那些对本质问题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所创造的。不可否认,不是所有有好奇心的人都能够成为那闪耀的“人类群星”,但是仰望历史长河中的星光,每一个人无一不有其特质:
广义相对论没有爱因斯坦,或许发现的时间会推迟数十年;
罗马士兵的长矛刺向阿基米德心脏之时,当代科学最重要的微积分就这么被埋没了,直到一千五百年年之后被牛顿和莱布尼茨重新发现;
2000多年前,佛陀、耶稣、孔子、老子、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则几乎同时的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左右了这个世界几大文明的信仰和历史进程。
1970年赞比亚修女Mary Jucunda 给 Ernst Stuhlinger 博士写了一封信,他因在火星之旅工程中的原创性研究,成为 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Marshall 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学副总监。信中,Mary Jucunda 修女问道:目前地球上还有这么多小孩子吃不上饭,他怎么能舍得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
这让我想到了Star Trek的片尾,每次都能搅得Trek迷们热泪盈眶:
Space, the final frontier.
These are the voyages of the starship Enterprise.
Its five-year mission, to explore strange new worlds, to seek out new life and civilizations.
To boldly go where no men has gone before.
好奇心决定了人的学习能力
想象力或许更多的和科学家、思想家密切相关。我们的下一代未必是一定从事这些职业。回想过去面试过的多个应聘者,越来越能在开头几句话就抓住一个人的特质,其实看明白一个人的特质很简单,举几个例子:
-
作为设计师,走在路上时,你有没有注意过上海地铁和北京地铁引导标志的区别?你有没有思考过,孰优孰劣?为什么会这么设计?
-
作为程序员,走在路上时,你有没有观察过地铁、公交、商场各个信息化系统,他们背后有可能用到了什么架构,会有什么坑,你能否复刻?
-
作为产品经理,走在路上时,你有没有为某个餐厅点菜的流程而感到醍醐灌顶,你有没有为某个旅途中遇到的极致的服务思考过背后的产品逻辑?
-
作为管理者,走在路上时,你有没有在一家好评如潮的咖啡厅计算过他们的商业模型、运营特点,估算过他们的利润和支出情况?你有没有在接触到一个新的产品、服务、设备的时候,用你的直觉+理性的分析能力去分析这个市场的前景以及规模?
注意,我4个例子都重复了走在路上时。
好奇心决定了你的学习不是坐在书桌前完成的,而是走在路上,无时无刻不在像是条件反射般,自动摄入和完成思考的。
我曾经和Fish逛商场的时候听她分析过她对路途中所见到视觉系统的理解和分析,也和Shawn在路上探讨我们共同使用产品的设计逻辑,还和老朱每到一处,就分析接触到他人产品和服务的商业模型。这些人都是强学习能力者,也是少数不多的能够找准自己定位并且不断进步的人。
好奇心决定了人的谦卑
《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博士曾经说,不论你承认与否,这个世界是分级了的;假设我们把世界划分为100层,处于90层的人只需要付出60%的努力,或许就能够超过89层付出120%努力的人。这个世界之所以会流动,是因为高一层级的人往往付出的努力不及60%。
但不论如何,那些站在人类历史洪流中,站在历史天空中闪耀的星辰,在面对这个世界时,往往比普通人更加谦卑。
我曾经在巴黎先贤祠里,看着卢梭与伏尔泰的墓相向放置,那个在《忏悔录》中几乎把自己描述成一个小变态的卢梭,他那木制的棺椁上雕刻着一只手,举着火炬从棺椁中伸出,点亮人类的启蒙运动,在那里我感受到了伟大和谦卑的共存。
我曾经在泰山之巅,看到汉武帝封禅的石碑已经被风化的看不清纹理,看到武则天的石碑空无一字任由后人评说,在那里我感受到千古帝王在面对自然和历史之时,伟大和谦卑的共存。
我曾经在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震撼的仰望米开朗基罗的壁画,著名的《创世纪》也只是壁画上的一角。回想着为这壁画而失明的米开朗基罗,我感受到了伟大和谦卑的共存。
我曾经在佛罗伦萨的圣十字教堂瞻仰伽利略的棺椁。棺椁之上雕刻着手持望远镜和地球仪,却依然在仰望星空的伽利略,在那里我感受到了伟大和谦卑的共存。
孔夫子曾说道:中庸之道;
孔子学生子贡曾经评价孔子曰:温良恭俭让;
佛家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范仲淹曾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现在很多人会对中庸之道持贬义的态度,恰恰相反,我认为这也正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温良恭俭让的同义词。
一个认识到历史洪流的人,在面对人世的时候,一定是谦卑的;
一个认识到宇宙广袤的人,在面对自然的时候,一定是谦卑的;
一个认识到进化论小概率的人,在面对生命的时候,一定是谦卑的;
一个有好奇心的人,才会对生命、对自然、对人世有着更多的思考和理解,从而才会对他们有着深深的敬畏。
如今的中国国力上升,这正是一个“大国小民”的时代。我们会看到网络上层出不穷的地域歧视,苏南歧视苏北,江浙歧视内陆,中原腹地河南更是被严重歧视。而这些攻击最严重的人,往往是最缺乏存在感的“小民”。
同样这些人,他们还在网上攻击和鄙视这菲律宾、越南、泰国;在西方人面前膜拜着圣诞,在东南亚面前高高在上,不允许他人说“Lunar New Year”而是“Chinese New Year”;
小民们在和一部分人比较中丧失了自信,却通过和另一部分人比较来找回自信。他们陷入在比较之中。
与此同时,西方世界中另一部分人则充当圣女,好似怀抱着普世之心,却让整个社会陷入到了“政治正确”的阴影之中,被所谓的“道德”所绑架。美国、西欧乃至整个西方发达社会的病根在此。
他们陷入到了自己圈定的普世价值之中。
一个有好奇心的人,一个谦卑的人,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一个温良恭俭让的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们的自信不来自于和他人的比较,他们的思考不会被舆论所左右,他们在面对未知时保持着谦逊。没有什么是绝对正确,也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我希望,下一代不论生活在哪,都有一颗谦逊的心。
妖叔在回国的时候曾有一聚。当时老妖问我们,如今的我们还相信什么?
我的回答是:学习和爱。
一个有好奇心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
一个有好奇心的人,也一定能学会谦卑的爱着这个世界。
我想起来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The Man From The Earth”——“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片尾曲唱道:
nothing lasts forever
that's what I've always heard
all things good must end
you know it's true
nothing lasts forever
but maybe some things do
forever is the way I feel for you
另外,魔戒的结尾,主角们即没有轰轰烈烈的死去,也没有Happy Live Forever,这种让人怅然若失的可怕的出奇的平淡,或许才是让我大爱它的原因。
谦卑而好奇的认识这个世界。